这两天,全网疯传一个“令人高兴”信息,那就是说教育部门说要取消课后延时服务,说得有鼻子有眼。我对这个消息当然也非常感兴趣
这两天,全网疯传一个“令人高兴”信息,那就是说教育部门说要取消课后延时服务,说得有鼻子有眼。
我对这个消息当然也非常感兴趣。我觉得这应该是家长 学生 老师乃至学校四方都那个的消息。
然而非常遗憾,我想查一下消息源,却查遍全网也没查到,教育部网站没有,北京市教委网站也没见着。
不知道最初是谁发布了这一消息,谁知道消息源头,敬请分享一下。估计会失望,我在网上找不到,别人又怎能找到?
没有理由的高兴让人莫名其妙
没有官方消息,我遍览众多自媒体的表述,说法大致相同,估计是改头换面再添枝加叶的洗稿之文。
这些说法的共同之处就是下面这句话:
预计要取消我国课后延时服务,将逐步加强各地中小学5+2教学模式。
哎呀,看到很多人高兴得不得了,我感到莫名其妙,这有什么高兴的?没看到“逐步加强”四个字吗?不知道“5+2”啥意思吗?可我分明看到文中有说明呀?
我们这儿去年就是实行课后服务5+2了,与“课后延时服务”只是换个说法而已。有啥高兴的?这不就是那个换T不换Y吗?莫名其妙!
没有取消,只有加强
看图还不知道意思的,我再给你解释一下,
所谓“5+2”,“5”是每周五天,从周一到周五,“2”是每天两小时
。这么个“5+2”。
传言北京将取消课后延时服务,如果属实,这说明北京落后了,因为延时服务是一开始的说法,现在各地都推出高大上的说法了。
所以也就是说,北京将要取消的,是落后的名称,而不是连“名”加“实”一起取消。相反,对于“实”还要加强。加强就是不减反增的意思。
不实信息疯传值得深思
但是,对于广大网友疯传这个不实信息,以及网友留言传递出的信息,我觉得还是非常有讨论价值的,我认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。
有关部门应该学会到互联网上倾听民意,而不是通过学校搞家长意见调查。前者是自由的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达,后者是几经考虑权衡利弊的被动表态,哪个可取不言自明。
不要掩耳盗铃啦!
网上的民意(多为家长)是什么?保守估计,百分之九十表达的是不满,是希望取消。最让有关部门无语的是,课后服务推出的宗旨是减负,但现在家长反对的理由竟然是:加重负担。
不要自相矛盾啦!
课后服务的实际效果与宗旨相悖
第一,时间上相悖。
课后服务最原始的目的,就是部分延时看护,等下班晚的家长来接孩子。但是,不能按时接孩子的只是部分家长,然而课后服务一刀切之后,原来可按时接孩子的家长不得不等待。
比如农村,冬天的时候,本来可以早早把孩子接回家,却因为课后服务而不得不到天黑才能接走。城里也会存在这种情况。
第二,负担上相悖。
不是所有家长都送孩子上课外学习班,农村基本没有,所以家长没有这方面支出,但是课后服务一刀切,人人中刀。虽说一学期也就几百块钱,但这本可省去,何况农村人本来就挣钱难,一家有两三个孩子上学,钱也不少。
学习负担也没减轻,学生学习时间更长,晚上睡得更晚。
我知道,上面初心是好的
上层的确是想为老百姓做点好事,做点实事儿,但是因为缺乏真正的调研,掌握信息失真,再加上中高考的影响,导致好事儿做得有些跑偏。
首先,调研这方面信息,不能通过学校,这个路径很难得到可靠信息,无论是家长方面的还是学校方面的,都有水分,尤其后者。比如,老师的态度反映上去都是积极主动,而实际非也。
其次,无法真正实行自愿。到了地方上有考核,人数少就是学校工作不力要问责,学校索性设法来个百分之百。事在人为,不愁没方法。
最后提两点看法:
第一,要实行所以别收费,全部政府承担。免费的,家长应该没意见,或者意见少一些。
第二,进一步说,我认为既然打倒校外培训机构,索性也不要搞校内培训。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。
对于有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的,就搞单纯的延时托管服务,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定。
TAG:学校,信息,消息,莫名其妙
AI混合模式 探讨AI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模式
摘要: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AI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模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。本文将从技术、应用、产业等 […]